一竞技app下载,一竞技app下载,原标题:“AI医生”“智慧大脑” 守护碧水蓝天——看科技赋能武汉生态环境保护72变
水域国控断面优良比例首达100%,长江武汉段连续5年水质保持Ⅱ类,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空气质量监测站街乡全覆盖一竞技app下载,,勇担十余项国家生态“试验田”重任……武汉,这个人口过千万,拥有众多大型传统制造企业的超大城市一竞技app下载,,各项主要生态环境指标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
遥感卫星、探地雷达、无人走航船、红外热成像仪、AI机器人军团……一件件新鲜的“潮科技”上阵,给武汉以生态底气。“告别‘铁脚板’时代,武汉市以科技创新驱动生态治理现代化,正实现从‘人防’向‘技防’全新跨越。”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朝辉透露。
“每8分钟生成一张完整的360度大气图谱。”4月7日晚,武汉经开区枫树路,一栋最高建筑顶部,一束束神秘绿光投向漆黑夜空。
这是一台量子激光雷达,它通过发射脉冲激光,对大气中的颗粒物探测采集,单次扫描覆盖半径6公里,每时每刻给空气做“螺旋CT”。
“过去,由人工手执仪器对准一个个点位监测,排查效率低、盲区多。”武汉环境监测中心专家胡柯回忆,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周期太长,有时结果出来现场的空气成分已发生变化。
马路扬尘、餐饮油烟、粉煤灰……凡是形成大气污染源的物质,都难逃量子激光雷达的火眼金睛。前不久,雷达锁定某暗红域后,立即报警。环境执法人员迅速出动采样,发现某企业排放的烟尘化合物虽未超标但单位浓度偏高。经上门会诊,点对点制定帮扶整改方案,排放指标很快趋于正常。
空气监测站是城市大气监测的基础设施,一般能监控6种空气指标。在江汉大学,由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建设的2000平方米空气超级站正在运行。这座由超级计算机和大量尖端传感器组成的监测系统能分析400种空气细化指标,全面把握时空分布,对污染带的变化轨迹提前预判和分析,给出处理预案。
在武汉上空,遥感卫星、小型站、无人机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空气环境侦测网络,高科技“尖板眼”各显神通,实现了大范围、全天时、全要素、高频次、常态化的空气数据采集和巡查监测任务,不放过蛛丝马迹,不断提升主动发现环境问题的能力。
武汉,水面占据1/4的空间。水体治理相比其他城市更加复杂。近年来,一项项环保“潮科技”让水环境监测耳聪目明。
4月3日,武汉江夏,金水河静静流淌,“AI医生”正给河水做“体检报告”。机器人手臂配合自动传送系统,有条不紊地自动取样、上线、检测、出具报告,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每一滴水,都有独特的“指纹”。新引进的水指纹AI污染溯源技术,利用智能模块,自动检测和快速分析样本,对总磷、氨氮等常规指标实现大批量数据快速检测。工作人员通过手机云端下达指令,让这里成了可无人值守的“黑灯实验室”,告别了过去人工一趟趟地来回于采样现场和分析实验室之间的奔波。
“较传统模式提速10倍。”高级工程师李元豪介绍,“尤其在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面对紧急加样的需求,24小时不间断运转的‘AI医生’更能彰显其优势,为应急决策提供及时精准的数据支持。”
武汉市对标先进,出台《武汉市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三年建设方案》,推动环保监测、审批、处置流程全面数智化转型。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武汉市精心打造数智化顶层设计。接入了124个水质自动监测站、180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归集水、气一竞技app下载,、土壤等9大类5亿条数据,数据共享接口213个。数智平台以三维地图为载体,以“平台底座+应用场景”为核心架构,通过算法引擎驱动,实现生态环境 “天、空、地”各类要素数据集成。集中打造数字化实时监测、动态监管、数字治理、智能服务“四位一体”和“一屏统览”。
日常工作正在全面迁入智慧大脑,在数字孪生城市上构建能监控、能研判、能问诊、能指挥的快速反应能力,推动决策过程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
“原来审批一个项目,起码要两三天,碰上复杂的项目报告书,十几天也很常见。”青山区生态环境分局环评审批科徐磊打开电脑里的某新建项目环评报告。这次,他准备试试新上线的“智能化辅助环评审批”系统。
“选址是否符合要求?”“不同工艺条件下排放限值是多少?”面对疑问,以往需要准备一大摞文件材料,逐字比照审查。
“隐蔽的问题很难完全通过人工审批发现。”现在打开新的数智工作界面,稍作等待,人工智能系统便通过自动比对分析完成环评报告全文。徐磊看了看时间,才过去12分钟。
为破解企业不懂法、咨询难、容易出现无心之失的难题,数智平台还推出“环保医生”,利用大语言模型,为2000余家企业提供全天候数字诊疗。企业只要挂个号,说出自己的症状和需求,平台迅速对症下药,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环保力”正在成为武汉的城市竞争力。(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畅 实习生 潘雅芳)